澳大利亚电影《钢琴别恋》The Piano(又译“钢琴课”、“钢琴师与她的情人”)。该片由霍利•亨特(Holly Hunter)、哈维•凯特尔(Harvey Keitel) 、萨姆•尼尔(Sam Neill) 、安娜•派奎因(Anna Paquin) 主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导演。当年度,霍利•亨特凭着这部《钢琴别恋》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在第46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大奖和金球最佳女主角奖。 剧情简介: 19世纪中叶,在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美国少妇爱达带着九岁的女儿和一架大钢琴嫁给了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路途十分艰难,丈夫决定舍弃钢琴,将它留在沙滩上。爱达内心痛苦万分。她从小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而唯一能让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钢琴那优美动人的音乐。斯图尔特只是个一心想要发财的商人。他根本不理会妻子的要求。爱达只能求助于邻居乔治•贝恩斯。贝恩斯表示想听爱达的演奏。于是爱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渲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恩斯从这震憾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爱达的心。 贝恩斯用一块土地与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为了弹琴,爱达每天去给贝恩斯上钢琴课。而贝恩斯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爱抚亲近可以换回钢琴。在音乐与爱抚中,贝恩斯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哑女爱达,他们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爱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爱达向贝恩斯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爱达的一根手指。这终于导致了一场斗争。两个男人间达成了协议,贝恩斯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在船上,爱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海中…… 最终,贝恩斯与爱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当金属的假指与钢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这部电影的配乐由精于细微实验乐风的英国音乐家米歇尔•尼曼完成。钢琴在整套电影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尼曼用钢琴把两个相爱的人联系在一起,美妙的音符成为沟通两个人思想感情的媒介,钢琴做为影片唯一的主角时,尼曼就必须揣摩哑巴女主角与钢琴合而为一的情感表达,他指尖下碰触的琴键一点一滴溢出女主角内心流动的情感,急促时的激情愤怒,潺潺流动时那种悠然于天地间的潇洒恣情,钢琴乐曲完成后再加上弥漫着哀怨寂寥的欧式华丽风雅弦乐,犹如命运一般,无时无刻不在象征女主角的钢琴“声”边翩翩然的纠结缠绕,构成女主角、内心的情感和钢琴三个个体因孤独而相依的情怀。尼曼素描心情画的风貌,取代戏剧性为传统的电影音乐手法,经由钢琴与弦乐所演绎的多样心情路径,与钢琴师的心灵邂逅。 在苏格兰民歌的启发下,古典音乐素养深厚的尼曼写下一段段曼妙无比的小品。这是一部触及心灵的作品。犹如潺潺流水的澳洲土风音乐,有着深海般静谧与忧伤的钢琴,如同拍岸的波浪,时而温柔的拂过你的身体,时而无情的洞穿你的心房。 女主角以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优美动听的钢琴旋律贯穿整部电影。更衬托出故事中爱情的凄美,激情的澎湃,以及亲情的温暖。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段当属在女主角登陆陌生海岸时,宽阔的天空略显灰暗,汹涌海浪不时冲刷着浅黄的沙滩,一部钢琴孤然而立,母亲心醉的弹奏,女儿快乐的奔舞......音乐与画面的完美合正是此片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一段音乐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作为尼曼在电影领域的成名作,它尽管未能随同影片一起获得提名,但已被公为一部佳作。这一主题旋律揭示了不会说话的女主角心中埋藏着的炽热情感和她的全部人生体验,以及她对于自己视若生命的音乐的无比热爱。 下面是从《钢琴别恋》配乐中选出的六段音乐组成的钢琴独奏曲集,它们分别是: 1. 重要的秘密 Big My Secret 2. 从这里到那里 Here To There 3. 失与得 Lost And Found 4. 拥抱 The Embrace 5. 所有不完美的事 All Imperfect Things 6. 心灵渴望欢乐 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简约主义(极微主义)本来并不为一般的乐迷所熟悉,古典乐迷知道的更多些。简单说来,就是将简短的主题乐句以特定的节律,一再的进行反复,衍生,变化,轮回的效果,让情感的变化点点滴滴的浮现,拓展,渗透。用最简约的主题繁复的变动,当音乐以这种简约的观点做为强调与诉求时,能反应出不同于一般交响乐的格调与感受,最大的特色在于这种音乐的单纯与绵延,而且能以十分细腻的音乐语言带动情绪的转变与表达。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